瀏覽數(shù)量: 132 作者: 本站編輯 發(fā)布時間: 2020-07-30 來源: 本站
臥床期預防
1、當患者只能臥床時,無論是平臥位還是側臥位,都不能讓足懸空。需要在足部墊一個軟墊,還要避免重物壓迫
2、偏癱者2-3小時改變體位,保持良肢位,側臥時背部要有依靠,偏癱側的膝下墊起,保證偏癱側下肢不外旋。
?3、可采取足托療法
離床期預防
1、輪椅訓練:過了急性期,經(jīng)醫(yī)生許可,開始作輪椅乘車訓練。
2、座位訓練:以能做輪椅的患者為對象,每日進行2次,此時腳底要踩著輪椅的踏板,保持良肢位。
步行期
1、坐輪椅或是坐位時足底著地面作背屈訓練
2、行走訓練:鼓勵指導患者早日下床站立活動
如何治療?
足下垂的治療大致可以分為兩類:
1、跟腱的攣縮或者腓腸肌的異常收縮→足下垂。
2、腓總神經(jīng)損失后→足下垂。
對于前者可以通過被動的牽張和口服抗痙攣藥物或者注射肉毒素。
對于后者可以通過電刺激和肌力訓練以及佩戴支具等治療
怎么康復?
足部溫熱療法
是利用物理作用,使組織升溫后再降溫,達到促進炎癥吸收,增加局部神經(jīng)營養(yǎng),緩解肌肉痙攣,減輕腫脹的目的。
具體方法是先用38~40度溫水浸泡患足8-10分鐘,再用15-20度的冷水浸泡8-10分鐘,反復3遍,每日2次,堅持1-2個月。
針刺與按摩
當患肢痙攣狀態(tài)緩解后,可對患肢行針刺和按摩療法,針刺可起到對潛在神經(jīng)反射的刺激作用。按摩時手法要注意調(diào)節(jié),肌張力高時用安撫性質(zhì)的按摩,肌張力低時予揉搓按摩。
功能性電刺激(FES)
通過低頻脈沖刺激腓總神經(jīng)產(chǎn)生脛前肌的收縮,防止脛前肌萎縮改善肌肉收縮狀態(tài),同時利用抑制效應,抑制屈趾肌的痙攣。
脛前肌力量的訓練
針對性練習踝關節(jié)主動背伸和外翻。
目的:提高脛前肌和腓骨長短肌肌力,同時利用主縮肌肉、收縮使小腿后部肌群張力降低。
方法:仰臥位,膝關節(jié)屈曲,做踝背伸和外翻動作。
肌肉牽拉技術: 控制小腿三頭肌群痙攣神經(jīng)肌肉促進技術
指改善小腿后側肌群痙攣和小腿前外側肌群肌力的有效方法。
緩慢擠壓小腿三頭肌肌腹,以緩慢牽拉小腿三頭??;
溫度刺激:用冰塊快速擦刷足背皮膚3—5s或用足趾夾住冰塊,具有抑制小腿三頭肌痙攣,誘發(fā)脛前肌收縮產(chǎn)生踝背伸的作用;
七、健康指導
?1、教會患者家屬安置體位。足部不能背伸的患者臥床休息時保持足中立位。踝關節(jié)背伸90°。在足部墊一軟枕,避免足部懸空。
?2、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正確使用足下垂輔助工具。
?3、指導、督促術后臥床、昏迷的患者進行踝部的主動被動運動,每日4次,每次15-20分鐘。